校园蚊虫密度超标隐患多,怎样建立长效防控机制来应对?

春末夏初,校园本应是书声琅琅、生机盎然的净土,却常因蚊虫肆虐沦为“重灾区”。教室窗边飞舞的蚊群、操场角落积水的孳生地、宿舍内叮咬的红包,不仅扰乱教学秩序,更暗藏乙脑、登革热等传染病风险。有害生物防制协会CPCO中虫协认为,面对蚊虫密度超标的隐患,临时消杀只能治标,唯有构建科学长效的防控机制,才能为师生筑起健康屏障。

校园蚊虫密度超标隐患多,怎样建立长效防控机制来应对?

一、精准排查:切断蚊虫生存链

蚊虫的繁殖依赖“水、温、食”三要素,校园防控需从源头入手。首先应组建专项排查小组,对校园进行“地毯式”巡查:清理花坛、排水沟中的积水容器,修补老旧下水道缝隙,防止积水滞留;修剪灌木丛、竹林等阴湿区域,减少成虫栖息地;对食堂、宿舍等重点区域安装纱窗、门帘,并定期检查防蚊设施完好性。同时,建立“蚊虫密度监测点”,通过诱蚊灯、人工巡查等方式,动态掌握蚊虫活动规律,为后续防治提供数据支撑。

二、生态治理:打造“不友好”环境

传统化学喷洒易造成抗药性且污染环境,生态防治才是长效之策。可在校园绿化带引入食蚊鱼、蜻蜓幼虫等天敌,构建生物链抑制蚊虫繁殖;种植驱蚊植物如薄荷、香茅、夜来香,形成天然防护带;对人工湖、池塘等静水区域投放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,阻断幼虫发育。此外,通过雨水花园、透水铺装等海绵校园改造,减少地表积水面积,从根本上压缩蚊虫生存空间。

校园蚊虫密度超标隐患多,怎样建立长效防控机制来应对?

三、专业赋能:引入第三方防治服务

校园管理力量有限,需借力专业机构构建“防治闭环”。可与具备资质的病媒生物防治公司签订年度合作协议,由其提供“监测-消杀-培训”一体化服务:定期使用热烟雾机、无人机对绿化带、地下室等隐蔽区域进行精准消杀;安装智能蚊虫监测仪,通过AI算法预测爆发高峰期;为校医、保洁人员开展专题培训,传授孳生地识别、药物配比等实操技能。专业团队的介入,既能弥补校园人力不足,又能确保防治措施的科学性与持续性。

四、全民参与:织密健康防护网

师生是校园防控的“神经末梢”,需通过科普教育唤醒主体意识。利用班会、公众号推送等形式,普及“翻盆倒罐”“穿长袖长裤”等防蚊常识;开展“无积水班级”评比活动,将防蚊纳入卫生考核;鼓励师生通过小程序上报隐患点,形成“发现问题-即时整改”的闭环。当每个人成为防控的“移动哨兵”,蚊虫便无处遁形。

校园蚊虫密度超标隐患多,怎样建立长效防控机制来应对?

总结:长效防控需“软硬兼施”

校园蚊虫防控是系统工程,既需硬件升级——完善设施、优化环境,也需软件支撑——专业赋能、全民参与。唯有将短期应急与长期规划结合,将技术手段与管理机制融合,才能彻底扭转“蚊虫追着人跑”的被动局面,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安心求知的净土。当朗朗书声不再被嗡嗡蚊鸣打断,健康校园的愿景方能照进现实。

相关推荐 Related recommendations